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
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今年秋分时间:9月22日
…
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二候:蛰虫坯户
“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三候:水始涸
“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养生
运动
秋季养生,应以“收”为主。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还可适当进行一些耐寒锻炼和有氧运动,比如:登山、步行、八段锦、打太极拳、骑自行车、跳舞等。适当的冷水锻炼对预防伤风感冒、流鼻涕、支气管炎也有一定效果,但并非人人皆宜,尤其阳虚寒湿内蕴的不适宜。
早睡早起
秋分养生,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尤其是女性朋友更要注意。夜愈深,寒气愈重,寒气很容易入侵体内,给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隐患,还会导致咳嗽等疾病。
增减衣服
秋日清晨气温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减衣服。还要记得保养皮肤,以防皮肤干裂。
调摄精神
从中医“天人相应”的思维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
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因此,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
秋分·饮食
秋分节气过后渐入深秋此时易诱发胃肠病
或使旧有的胃肠病复发食疗和艾灸搭配可达到脾胃保健的功效。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不吃过凉、过烫、过硬、过辣、过黏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此外
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
菜瓜都不能多吃
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中医养生学家还提倡在秋季期间每天早晨吃粥,如明代李挺认为“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在配制这些粥品食疗时不妨选用一些中药
如枸杞、淮山药、黄芪党参、茯苓、丁香
豆蔻、桂皮等
达到气阴并补
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的功效
中医中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根据这个原则现在已经进入秋季进补的季节
但秋季进补也不可乱补一方面,忌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比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能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膏粱厚味还会引起发胖。此外,血液中胆固醇增多,还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误区一
越名贵的药材滋补力度越大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如没特殊疾病食补最好。
药补要对症下药 而非越贵越好胡乱进补 加重病症另一方面,忌慕名进补。朝问天下越名贵的药材 ,一些市民盲目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就越能补益身体,但事实上,过量滥用反而会过度兴奋、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甚至鼻腔流血等反致阴阳失调。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日后,太...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日后,太...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日后,太...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日后,太...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日后,太...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日后,太...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日后,太...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日后,太...